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冬奥有约 制中国冰雪 造世界舞台——对话中国冰雪“制造”团队

2022-01-21

中国网北京1月21日讯(记者胡俊)万众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冬奥的气氛越来越浓。

作为冬奥会的“重头戏”,冰雪场馆建设一直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

你有没有想过,北京冬奥会训练竞赛场馆、场地里的冰和雪从哪里来?

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到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背后隐藏了一支看不见的队伍——中国冰雪“制造”团队。

如果把冬奥会的场馆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冰和雪则是这个有机体流动的“血液”,赋予整个冬奥场馆生命力,而冰雪“制造”团队则为场馆“装备”最绿色环保、稳定可靠的冰雪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为北京冬奥制冰造雪”

我们知道,冬奥会所有的项目都是冰上或雪上运动竞技项目,自然离不开冰和雪,只有在天气寒冷、水汽丰沛的高纬度地区,才能实现冬奥会“冰雪自由”。近些年,大部分冬奥会的用冰用雪都要“自力更生”,在自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人工制冰造雪发挥了极大作用,且人工制造的可控性、规范性较强,可适应不同比赛要求。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对话中国冰雪“制造”团队(合成图)

“我们冰雪团队的工作就是为冬奥场馆制冰和造雪,为北京冬奥会呈现最完美的冰雪体验。”中粮工科冰雪团队创始人、冬奥项目总负责人王斌在采访时表示,经过团队多年的努力,目前所负责的场馆制冰造雪工作都已顺利通过实测检验,已交付使用,为冬奥会呈现了一份圆满答卷。

作为中粮集团下属公司,中粮工科冰雪团队隶属于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其前身商业部设计院是我国工商业制冷行业的领先的设计单位,有着近七十年的历史,多年以来一直引领着国内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近几年,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在冰雪制冷领域有了很大的突破并组建了专门的冰雪团队,承担了以国家速滑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代表的5大冬奥核心场馆制冰造雪系统的设计工作。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制冰后的内景(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中)与中粮工科技术保障团队合影 (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和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约12,000m2。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二氧化碳是环保型和可持续性最好的制冷工质之一。”中粮工科冰雪团队成员,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总工表示,国际上做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的有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但像国家速滑馆一万多平方米这样“超大的”冰面,特别是应用于冬奥会场馆,这个方案世界没有先例。

冰雪团队的另一项技术突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工艺极其复杂。中粮工科冰雪团队副总监,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李坤表示,作为中国第一条、同时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其赛道由不同曲面、不同长度、不同面积的若干组制冰排管构成,冰面全面积达到了1万多平方米,所有的盘管长度将近110公里长。“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国内外参与建设方众多,实行的标准不统一,需要组织国内、外专家反复论证,在此过程中我们科学论证、取长补短,最终的结果是好的。”李坤表示。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外景,形似游龙(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2020年11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地认证期间,李坤(左)和本项目的赛道主设计师戴乐先生沟通交流(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规划建设了7条雪道,全长约21公里,整个人工造雪面积是80万平米,造雪量约为120万立方米。“因雪道坡度大、落差大,气温低等因素,建设之初,难度极高。”作为中粮工科冰雪团队最早的创始成员之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统的设计负责人孙天慧表示,造雪需要充分考虑场地高差、温度、湿度、用水等多方面因素。为了满足造雪需求,安装了170套造雪机以及30套雪枪,总用水量大概是100多万立方米。这些水需要从海拔一千多米,提升到最高两千多米,同时还要保障用水的安全和稳定以及水温、水质,难度可想而知。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从山顶俯瞰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2020年1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统设计负责人孙天慧(中)和同事们在高山滑雪中心巡查赛道(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把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始终”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专门来到国家速滑馆,详细了解制冰流程和赛道冰面温度等。习近平强调,冰上项目设施对制冰技术要求很高。国家速滑馆不仅硬件世界一流,制冰技术也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

而这一项世界领先的制冰技术正是源于中粮工科冰雪团队的设计成果,王斌表示,无论是国家速滑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制冰技术,还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技术都是严格遵照绿色冬奥的理念实施。

特别是国家速滑馆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冬奥速滑馆。2019年12月,作为绿色冬奥的代表技术应用,王斌在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代表奥组委和国家速滑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绿色冬奥理念,为我国以及国际冰雪产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事实上,在国家速滑馆选择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后,很多冬奥会的其他场馆也都参照国家速滑馆的经验,采用类似技术进行制冰系统设计。”王斌补充道。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2019年12月,王斌参加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介绍绿色冬奥(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同样,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的制冰系统制冷工质也是采用的自然制冷工质氨,其ODP=0,GWP=0,非常环保高效。同时,国家速滑馆和国家雪车雪橇道中心两个项目的制冰系统均采用冷热联供技术,将制冰所产生的废热进行回收和提升,分别用于场馆的冬季采暖、热水浇冰和除湿等场景,最大程度节约能源,践行双碳目标。

绿色始终是冰雪团队制冰造雪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冬奥时的讲话,对我们中粮工科冰雪团队以及参与这些项目设计和建造的团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鼓舞!”王斌表示,“这不仅对冰雪制冷行业,对整个制冷空调行业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低碳制冰技术在冬奥会的成功应用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自然工质制冷这一技术路线和方向的确认,在未来我们的项目应用中,我们会更坚定的推广自然工质,绿色低碳制冷技术的应用。

日前,国新办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冬奥和可持续发展发布会透露,6年多来,中国努力把绿色办奥理念落实到筹办工作的全过程,并将筹办工作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一批可持续成果。

如今,绿色能源、绿色场馆、绿色出行等构成了北京冬奥会的最大亮点,绿色已成为北京冬奥会最亮丽的底色,描绘出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优美画卷。

“努力践行新时代冬奥精神”

“冬奥项目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集合了全球的先进工程技术经验。以我们所从事的冬奥场馆制冰造雪的设计和建造工作为例,汇集了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和国内数十家行业内领先的合作商共同协作完成。”同时作为公司工业设计研究院的院长,王斌说,“我们设计院集合了中粮工科冰雪团队二十余位设计师,以及全院的技术力量和各专业总工团队的全程参与。我觉得,冬奥项目的成功实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而非个人的力量实现的,这里面包含了伟大的新时代冬奥精神。”

“高山滑雪中心现在可以坐索道上去,但建设初期施工条件特别差,当时现场是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四无’山区,山区的现场情况极为复杂,刚开始没有条件进行机械作业,只能靠骡马等原始的方式进行物料的运输,建设期间我们一位已经临近退休的结构总工程师詹前忠去山上查勘现场解决技术问题,背着干粮,在零下十几度的山上,野外工作一整天,非常辛苦,也令人敬佩。”王斌说,在冬奥项目中遇到的这些困难都习以为常了。

“我们还有一位电气总工程师张伟,全程参与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制冰自控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即使是在后期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没多久,赶上制冰系统自控调试,又是在最冷的一月份,顾不上身体完全康复就赶赴一线在延庆的项目现场户外指导调试。”王斌说,还有暖通总工程师陈锦远、建筑总工程师李英,从冰雪团队刚成立就作为指导专家、全过程参与了冰雪团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等等。

“老一辈的专家无论是在技术经验,还是对工作的态度上,给了年轻的设计师很大的支持和激励,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能不惧挑战,攻坚克难的动力和底气所在。”王斌补充道。

去年10月,孙天慧设计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统项目经过层层考验,最终顺利通过验收。这让她如释重负又颇为自豪。“作为一名女性工程师,我觉得很多时候可能要扮演多种角色,特别在冬奥项目期间,怎么去把它融合到一起是很难的。”

让孙天慧欣慰的是,自己10岁的女儿主动关心起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早上我送她去上学,她主动跟我聊冬奥会怎么样,包括她自己上网去查了一些资料,她也知道有哪些项目,然后她跟我谈为什么要去办冬奥会?”孙天慧感慨,“我觉得冬奥会这种精神我们已经有了下一代的传承。”

“继续努力做好冬奥保障工作”

今年,北京冬奥会将在春节期间举办,中粮工科冰雪团队将派出二十余人的保障团队,对国家速滑馆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制冰系统进行赛事保障工作,这个春节,对于他们来说尤为特殊,又特别珍贵。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

中粮工科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保障团队合影(图片由采访嘉宾提供)

“从设计前期到最后的保障都要顺利完成,这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很期待也很兴奋。”李坤说,“实话实说,不能回家过春节会有一些失望,毕竟家不在北京,每年只有这一次机会和家里团聚,但跟我们国家举行这么盛大的一个国际盛会相比,我认为小家的这次团聚就可以放弃,我应该义不容辞做好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事保障工作。”

“我想跟国家队的运动健儿们说一句,大家勇往直前,我们将跟所有的冬奥建设者们一起为你们保驾护航,祝你们取得最好的成绩!”中粮工科冰雪团队总监,雪车雪橇道项目保障团队负责人王鹏说,“参与冬奥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回忆的最光荣的一个工作。”

对于接下来的冬奥保障工作,王斌介绍,在冬奥会比赛时期间,在国家速滑馆,技术保障团队的主要工作是给予现场设备运行团队技术支持,当出现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从技术上分析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保障团队也会与制冰师积极沟通,因为运动员的反馈会第一时间反应给制冰师,制冰师提出的需求,比如冰面温度及软硬度这些的调整,保障团队将以最快的响应速度,保证冰面质量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助力运动员发挥出更好成绩。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冰雪团队除了技术保障外还承担着整个制冰系统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工作,因此,保障的任务就更加繁重和艰巨。冰雪团队成员一致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我们会全力以赴做好冬奥会的技术保障工作,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去完成这一工作。”王斌最后补充说,“很荣幸能和团队一起参与到冬奥项目建设中,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在我们制出来的冰面和雪面上能发挥出最高竞技水平,取得好成绩,我们也相信这一届冬奥会会像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一样成为最为精彩、最让人难忘的一届冬奥会!”

来源:中国网 作者:胡俊

央企国家队灵魂作画,200秒全...
人民日报:创新中国 活力无限(...
Copyright© cofcoet.com 门金牛版资料大公开(301058) 苏ICP备18057808号-1 技术支持:北京分形科技